"《年轮》原唱只有张碧晨"——网红旺仔小乔直播间这句断言,如同一把利刃划开了音乐产业的华丽外衣。短短72小时内,两位原唱十年情谊碎了一地,QQ音乐标签反复横跳,千万网友目睹了一场关于"原唱"定义的荒诞剧。这场纠纷背后,究竟谁在捍卫规则,谁又丢了体面?
导火索:直播间的"原唱"定义之争
7月22日,拥有千万粉丝的旺仔小乔在直播中斩钉截铁宣称张碧晨是《年轮》唯一原唱,完全无视汪苏泷作为词曲作者兼男声原唱的事实。这番言论迅速引爆舆论,将专业领域的版权认知冲突赤裸裸暴露在公众视野。
法律层面,《著作权法》明确汪苏泷作为词曲作者享有作品"所有权",而张碧晨2015年6月15日发行的女声版属于"首唱"。这种专业术语与大众认知的鸿沟,使得普通听众很难理解:为什么唱红歌曲的人反而不是"主人"?
展开剩余66%权利边界:创作权与表演权的博弈
《著作权法》第10条规定,汪苏泷作为创作者拥有复制权、表演权等17项核心权利。而张碧晨依据《录音制品公约》第12条享有的表演者权,本质上是"租赁权"而非"产权"。这种法律上的主从关系,决定了当双方对"原唱"理解出现分歧时,版权方天然占据主动权。
影视OST领域长期存在"剧带歌"的产业痼疾。张碧晨版《年轮》借助《花千骨》爆红,但演唱者往往只能获得一次性报酬。相比之下,汪苏泷作为词曲作者却能持续获得流媒体版税。这种收益分配的不平衡,为日后的版权争议埋下伏笔。
平台失责:标签游戏背后的混乱逻辑
QQ音乐在事件中的反复操作堪称灾难:先移除张碧晨版"原唱"标签仅保留"演唱者",数小时后又悄悄恢复。这种摇摆暴露出三大问题:缺乏统一的"原唱"审核标准、版权信息更新机制滞后、面对冲突时的避险倾向。
对比其他平台,网易云音乐始终坚持标注"双原唱",酷狗音乐则直接标注"产权争议中"。不同处理方式折射出音乐平台在版权管理上的集体失职——当最基本的权属标识都无法统一时,公众的认知混乱几乎成为必然。
行业镜鉴:从好友割席看系统性缺陷
我国《著作权法》至今未对"原唱"作出明确定义,导致类似《年轮》这种"双版本"歌曲的权属争议频发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汪苏泷依法收回授权的冷处理与张碧晨"永久演唱权"声明的矛盾,将版权理性与行业人情的撕裂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网红旺仔小乔的案例则警示:当自媒体缺乏专业素养却强势介入专业议题时,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摧毁多年建立的行业默契。这场风波中,她不仅掉粉60万,更成为搅乱行业规则的负面教材。
破局思考:金曲不该成绝唱
《年轮》纠纷最令人痛心之处,在于让一首承载十年情感的金曲沦为版权战争的牺牲品。要避免类似悲剧,亟需建立OST领域"创作-演唱"权益分配的行业标准:平台应建立版权信息动态核验机制,行业协会需出台"多版本歌曲"权属指引,法律层面则要补充"原唱"的司法解释。
当汪苏泷在演唱会上用"身正不怕影子斜"的谐音梗回应争议时,或许正是对这场风波最体面的注脚——版权保护的本质,不该是扼杀作品的生机,而是让好音乐能继续在岁月年轮中流转传唱。
发布于:江苏省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